敦,大地之意;煌,繁盛也。
2019年8月19日下午,敦煌莫高窟,参观游览的群众激动地欢呼起来,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。人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,总书记走向他们,同大家热情握手问候,还叮嘱带孩子的游客“一路上可以多看看,孩子们可以长见识”。
同一天,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、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。总书记在座谈中指出,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,并叮嘱大家:“把莫高窟保护好,把敦煌文化传承好,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。”
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,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,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;不仅属于我们,也属于子孙后代。保护好、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。
珍视历史文化,汲取文明智慧,夯实文化自信,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。从甘肃敦煌莫高窟到嘉峪关,从陕西小雁塔到山西云冈石窟,从云南和顺古镇到广东潮州古城……处处留下了总书记探察历史文化遗产的足迹。他还多次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、传承和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。
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,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。”以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表明群众利益无小事,以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”强调为民之心,以“国虽大,好战必亡”体现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,以“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”强调不同文明的差异和价值…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,总书记所言所行,自然而然地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风采。
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,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、借鉴、吸收各种不同文明。
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演讲引用蒙古国谚语“邻里心灵相通,命运与共”,在埃及《金字塔报》发表署名文章引用阿拉伯谚语“独行快,众行远”,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历数《塔木德》《一千零一夜》《梨俱吠陀》《源氏物语》等名篇经典……无论是话友谊,还是谈文明、促合作,习近平主席总能巧妙运用相关国家的文明成果,打破文化隔阂,促进交流互鉴,展示自信大国形象和风采。
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,关系‘两个一百年’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。